你还记得小时候爷爷奶奶讲过的粮票故事吗?那时候买米买布都要凭票,全家人挤在十几平米的房子里,可街坊邻居谁家包饺子都会分一碗。现在呢?手机点外卖半小时就能吃上各国美食,但住对门三年可能都不知道邻居姓什么。时代真的变了,可到底哪个时期更好呢?
先说说那个物资紧张的年代。当时全国上下都在拼命搞建设,就像你爸妈为了给你买学区房,天天加班吃泡面一样。156个大工厂拔地而起,连螺丝钉都要自己造。科学家们在沙漠里啃着窝头搞原子弹,硬是把卫星送上了天。那时候扫盲班可热闹了,我姥姥就是晚上抱着孩子去学的认字,现在还能背元素周期表呢!
后来春风吹来了新变化。安徽小岗村的红手印像颗火星,一下子点燃了全国农田。城里出现了个体户,我叔就是第一批卖牛仔裤的,现在说起来眼睛还发亮。高速公路像蜘蛛网一样铺开,以前回老家要晃悠两天绿皮车,现在高铁三小时就能吃到外婆做的腊肠。
有个在深圳打工的亲戚总跟我算账:他1985年工资买辆自行车要攒半年,现在孙子过生日直接网购平衡车。但老家村委会的王书记说,现在年轻人都不愿像他们当年那样去修水库了,觉得又脏又累。这让我想起小区门口修鞋的张大爷,他总念叨现在东西坏了就扔,不像过去补了又补。
你知道吗?现在用的微信支付,其实靠的是当年那些在深山老林里架铁塔的工人。你周末开车去郊游的路,可能就压着三十年前知青们手挑肩扛修的水渠。历史就像外婆织的毛线衣,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根本拆不开。
看着地铁里都在刷短视频的年轻人,突然觉得我们挺幸运的。既不用像父辈那样饿着肚子搞建设,又能享受他们做梦都想不到的生活。但要是没有他们当年种下的树,现在哪来的阴凉乘凉呢?
你们家是不是也这样?老人总说过去虽然穷但人心暖,年轻人却觉得现在手机一点啥都有。要我说啊,就像你不能拿智能手机和粮票比哪个好用,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难题和礼物。你说是吧?你们更愿意活在哪个年代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