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说,铭记历史就是要静静地缅怀,祭扫仪式不外乎献花鞠躬。而另一些人却觉得,烈士纪念活动就应该有点新意,让年轻人也加入进来。这次湖南醴陵和河北邯郸两地军地联手,把传统祭扫和现代科技混到一起,竟然整出了个“母子重逢”。有人成了粉丝,直呼太感人,也有人吐槽“作秀又花哨”。这一捧跨越千里的故土,不只是泥巴,更像是让历史与现实彼此较了个劲。到底这样的创新祭扫是该点赞还是该冷静对待?别急,真正的故事才刚开始。
事情得从3月21日那个清冷的早晨说起。醴陵左权镇的黄茅岭上,左权将军外孙沙峰,和手持红领巾的学生们一起,在左权将军母亲张氏墓前肃立。老沙不紧不慢地从背包里拿出手工陶瓷坛,在众人注视下俯身掬起一抔湿湿的黑土地,动作慢得像捧着宝贝。左权红军小学的孩子们把黄菊摆到墓前,听沙峰读那封写给妈妈的信,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。老百姓在旁边议论:这些年左权早成教材里的人物了,“如今还能看到亲属专程来祭扫,真不是一般的事儿。”有网友说,“我小时候最怕祭扫,因为冷清还压抑,现在这样‘接地气',孩子们都懂英雄了。”
可风平浪静下总有些不同的声音。有人热泪盈眶,有人则冷静下来捋细节。陶瓷坛装着的泥土上高铁,7个人轮流守着,大家说像押运国宝。可是,有人就在网上发问:“明明只是土,有必要这么兴师动众吗?”甚至还有人质疑,“这特意把泥土送千里之外榨取情绪,太‘营造仪式感'了。”一时间,赞声恍若潮水,但也不乏“何苦为难自己”的不满。好像一切都变成了仪式和流程,就差没来现场直播了。事态看似平稳,却埋下了争议的种子。
以为故事就此圆满?太天真。热泪还没腌干,新问题又冒头了。有人觉得,祭扫完毕,历史使命圆满收官了;可明眼人都看见,问题刚冒尖。技术圆了“团圆梦”,但谁来保证接下来每一年都能让年轻人记住历史?有人说这一回“重逢”太美,反而让现实英雄变得遥远。更要命的是,几家陶瓷坊抢着用“烈士泥土”做纪念工艺品,市场化的冲动快得吓人。追思与消费的分界变得模糊,热情一过,遗忘才是致命杀手。不同的声音越来越大:“别让怀念走样。”“别让仪式变成摆拍。”团聚的背影下,难题才刚刚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