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国中将张震:为补“知识空缺”请缨入朝,率24军血战打出和平

 135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08-06 11:29

1953年早春,朝鲜战场的硝烟尚未散尽,战事已趋于阵地对峙。北京,中央军委作战部里,张震深感不安。他那时位高权重,却从未与美军正面交锋。这在他看来,是知识上的空缺。

他认为,若不亲身入局,未来面对现代化战争,自己恐怕难以拥有足够的话语权。这种对实战经验的渴求,促使他做出一个决定。他找到总参谋长黄克诚,提出一个大胆请求。

张震明确表示,他此行不是去当顾问,更不是去参观见习。他要的,是直接指挥部队,真刀真枪地打上一仗。他的理由简单直接:需要亲身体验,才能真正理解现代战争的复杂性。

这种主动请战的姿态,背后是新中国将领对未来军事挑战的深刻洞察。毛泽东对此也早有考量。他支持高级干部赴朝锻炼,希望“土八路”们在与“王牌军队”的较量中,迅速提升能力。

于是,张震的请求得到了批准。1953年5月5日,一纸命令下达。他被正式任命为志愿军第24军代军长兼代政委。这意味着他将接过重担,直面炮火。

这身兼二职的安排,旨在让张震能够更好地掌握部队,全面发挥其作为作战部长的统筹能力。他即将从战争的“规划者”,彻底转变为前线的“执行者”。

他肩负的,不仅是战场的胜负,更是新生共和国军队在现代化战争中成长蜕变的重任。此去朝鲜,他带着一身本领,更带着一份沉甸甸的求知欲。

部长下基层,玩真的?

抵达24军驻地,张震没有耽搁。他迅速与即将离任的军长皮定均会面。皮定均详细介绍了部队情况,特别是他为24军储备的干部力量。

皮定均强调,他为部队储备了四千余名干部,各级指挥员都配备了两套班子。这种远见卓识,为张震接下来的指挥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
张震迅速投入角色,勘察前线阵地,研究当面敌情。他的对手是美军第3师、南朝鲜军第9师等部,总兵力约4.7万人。他必须在短时间内摸清底细。

他深知,这是一场与此前国内战争截然不同的较量。美军火力强大,战术配合娴熟。他反复强调,步兵与炮兵的协同至关重要,要求炮兵阵地前推,给予步兵最近的支援。

在作战会议上,张震用通俗的比喻解释战术思想。他提出“打台球”和“吃烧饼”的战术理念。前者指集中优势兵力,一点突破,多点开花。

后者则强调要像吃烧饼一样,一口一口,稳扎稳打,逐步蚕食敌军阵地。这些形象化的比喻,让指战员们茅塞顿开,迅速理解了战役意图。

1953年6月10日,夏季反击战役第一阶段打响。24军按照张震的部署,稳扎稳打,重创美3师及南朝鲜军。这场首战,打得漂亮。

战斗持续至6月15日,24军歼敌超过5200人,其中美军2000余人,南朝鲜军3200余人。阵地向南推进3平方公里。美3师被迫后撤换防。

然而,首战告捷的同时,张震也敏锐地发现了问题。战后总结中,他指出,部队在攻占阵地后,往往难以巩固,通信联络也有待加强。

此外,部队的伤亡相对较大。这些实战中暴露的问题,促使张震对“稳扎狠打”的战术进行更细致的完善。他相信,每次战斗都是一次学习。

“台球”与“烧饼”,怎么打仗?

正当战役进展顺利,停战谈判似乎即将达成协议之际,南朝鲜李承晚集团却突然破坏了战俘遣返协议。这一变故,让局势骤然紧张。

毛泽东果断决策,推迟停战签字,决定再歼灭一批南朝鲜军,以打促谈,迫使对方回到谈判桌。这一指令下达,战场形势再次复杂化。

张震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变化背后的战略意图。他预判,新的军事行动即将展开,且目标直指南朝鲜军。他主动向兵团和志司请战,展现了军人的担当。

他随即领受了配合20兵团,痛击南朝鲜军的任务。第二次反击,张震和他的24军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和更成熟的战术准备。他们要打得更准,伤亡更小。

1953年6月24日,第二阶段作战开启。24军运用前期的经验教训,更加注重“多箭头进攻”,分散敌人火力,减少己方伤亡。

此次作战持续至7月1日,24军以较小伤亡,即998人的代价,歼敌3270余人,其中美军270人,南朝鲜军3000余人。阵地再次向南扩展6平方公里。

这场战斗,涌现出许多英雄单位,如被誉为“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连”的连队。他们用鲜血和生命,验证了张震“吃烧饼”战术的有效性。

两次反击,24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。张震不仅在战术上有所创新,更在部队建设和士气鼓舞上付出了巨大努力。他治军严谨,关心部下。

停战前,先来一顿狠的

夏季反击战役进入第三阶段,即金城战役的一部分。这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仗,也是规模最大、意义最深远的一场战役。

24军在此次战役中,承担了保障20兵团右翼安全的任务。他们的主要目标是争夺432.8高地,一个对全局至关重要的阵地。

围绕432.8高地,志愿军与敌军展开了惨烈的争夺。敌军发起了22次猛烈进攻,试图夺回阵地,但24军的战士们凭借钢铁般的意志,一次次将其击退。

与此同时,24军的炮火也对兄弟部队68军提供了有力支援。他们精准的炮击,压制了敌军火力,为68军的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
通过这场激烈的战斗,24军圆满完成了任务,为整个金城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。此次战役歼敌3758人,阵地推进24平方公里。

金城战役的胜利,彻底打破了李承晚集团以武力拒绝停战的幻想,迫使他们最终同意在停战协定上签字。军事上的胜利,直接促成了政治上的和平。

总计下来,在张震指挥下的24军,共歼敌1.3万余人,收复土地33平方公里。自身伤亡4883人。这份战果,对于一支新组建的部队而言,弥足珍贵。

金城战役,打出个和平

1953年7月27日,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。朝鲜战场的枪声终于停歇。当天,天气放晴,正如张震日记中所写:“象征着和平的曙光照耀着大地。”

战后,张震在朝鲜考察时,不幸遭遇车祸,身受重伤。这次意外,使得他不得不返回国内治疗。他的朝鲜之行,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画上了句号。

回京后,医生在对他进行检查时,发现他的肩部有一枚子弹。这枚子弹,竟是1945年宿南战役中留下的,已在他体内留存了8年。

这枚被取出的小小弹头,成了张震革命生涯的见证。它跨越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,最终在朝鲜战争结束后被发现。它记录着将军的苦难与荣耀。

张震本人对此看得很淡,他将胜利归功于部队的英勇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引。他始终保持着严谨细致的治军风格,注重战后总结。

他不忘宿南战役中救过他性命的孔秀英,对养母至孝,对子女要求严格。这些个人品格,与他在战场上的果断形成鲜明对比,塑造了一个立体的将领形象。

结语:将军留下的“勋章”

张震的朝鲜“求学”之旅,最终交出了一份沉重却又优异的“毕业答卷”。他不仅亲身经历了与世界强国军队的较量,获得了宝贵的现代化战争经验,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中国高级将领的担当与能力。他从战争的“规划者”到“执行者”,再到“终结者”的角色转变,展示了其学习、适应和创新的强大能力。从朝鲜战场带回的,不只是胜利的荣耀和车祸的伤痕,还有那枚留存体内近十年的弹头。

这颗来自抗日战场的子弹,与朝鲜战场的经历一起,共同构成了这位将军的完整形象——他既是渴望学习新知的“书生”,也是身经百战、功勋卓著的战士。他的故事,正是那一代军人从国内革命走向国际舞台,不断学习、适应并最终战胜强敌的生动写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