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0岁保姆照顾老人18年,离开时东家女儿喊住她:我爸爸生前有交代

 156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07-30 09:36

那是十八年前的春天,李阿姨第一次走进王教授的家门。

她彼时刚满六十,丈夫去世已三年,膝下没有孩子,每日独自栖身于老旧的小区,偶尔与楼下的老姐妹聊聊天,生活虽清苦却也安然。

李阿姨曾是一名小学教师,退休后闲不住,便通过社区介绍做起了家政工作。

那天,她提着简单的行李,站在王教授家门前,按响门铃时手指微微颤抖。

王教授是一位七十四岁的退休大学教授,自妻子去世后就一直独自生活。

女儿王晓雯是一名外企高管,工作繁忙,难以照顾父亲的日常起居。

门打开了,一位发丝花白的老人屹立在门口,目光却犀利得出乎意料。

“你就是李阿姨吧?”王教授声音沙哑,似乎很久没与人交谈。

“是的,王教授。”李阿姨微微颔首,“您女儿托人介绍我来照顾您的日常起居。”

王教授没有多言,只是侧身让开一道窄缝,示意她入内。

屋里的布置简约,但书籍堆满各处——茶几、沙发、甚至餐桌上都是各类书籍和报纸。

“您喜欢看书吗?”李阿姨试探性地问。

“无聊时打发时间而已。”王教授语气淡漠,似乎不愿透露更多。

李阿姨默默点了点头,开始整理起居室的杂物。

这就是她与王教授的第一次相遇,简单而平淡,间隙中透着微微的尴尬和生疏。

她没有想到,这段缘分将延续长达十八年。

起初的日子并不轻松。

王教授性格古怪,独来独往,不喜欢别人碰他的物品,尤其是他的书籍和笔记。

李阿姨曾几次想要整理他的书桌,结果都被他严厉制止。

“不用你管,我的东西我知道放在哪里!”王教授总是这样声色俱厉。

李阿姨对此并不在意,依然默默履行她的职责。

她准备三餐,打理房间,洗衣叠被,从不多说一句。

王教授的脾气一时阴晴不定,有时整日沉默寡言,有时又会突然询问李阿姨一些琐碎的小事。

“你觉得窗户开着好,还是关着好?”

“你认为今天的汤咸了吗?”

“你以前是做什么工作的?”

李阿姨总是耐心地回应,继而继续自己的工作。

渐渐地,王教授开始习惯了李阿姨的存在。

他不再对她的每个动作都那么敏感,甚至在饭后会主动帮她收拾碗筷。

有一天,王教授突然问道:“你为什么要选择做这种工作?”

李阿姨轻轻放下手中的抹布,目光穿过窗外:“一个人在家太无趣,出来走走也不错。”

“你没有孩子吗?”

“没有,年轻的时候全心投入工作,等到意识到时已经太晚了。”李阿姨的语气平和,没有丝毫遗憾或伤感。

王教授点了点头,似乎对这个回答很满意。

从那以后,他对李阿姨的态度明显缓和了许多。

第一年的冬天格外刺骨。

北方的寒风夹杂着雪花拍打着窗户,发出细腻的声响。

王教授蜷缩在沙发上,裹着厚厚的毛毯,手中捧着一本泛黄的书籍。

李阿姨端来一杯热气腾腾的姜茶,小心翼翼地放在茶几上:“天冷了,喝点姜茶暖和一下。”

王教授抬眼望向她,伸手接过茶杯:“谢谢。”

这是他第一次对李阿姨说“谢谢”。

李阿姨愣了一下,随即露出笑容:“不客气,这是我该做的。”

那天晚上,李阿姨特意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,有红烧肉、清蒸鱼,还有一碗热气腾腾的冬瓜排骨汤。

王教授看着丰盛的菜肴,罕见地露出了笑容:“今天有什么特别的日子吗?”

“没什么特别的,只是觉得天冷,应该好好吃一顿。”李阿姨笑着回答。

其实,那天是李阿姨的生日,但她并没有说出来。

在她心中,这些琐事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看到王教授脸上的笑容。

那顿晚餐里,他们聊了很多,王教授述说了自己年轻时的教书经历,而李阿姨则分享了在小学教书的趣事。

令人意外的是,他们竟有着相似的职业经历,从而让两人的心灵多了一丝共鸣。

从那以后,王教授开始逐渐接受李阿姨,不再把她视为外人,而是一个可以交流的同行伙伴。

时光如流水般匆匆,李阿姨在王教授的家中已然生活了三年。

三年来,他们的关系由雇主与雇员的性质演变为亲密的朋友。

王教授不再那么孤独,他开始主动与李阿姨分享自己所读的书籍与最新的新闻;而李阿姨也逐渐放下了拘谨,闲暇时与王教授共享棋盘,畅谈人生。

王晓雯每月都会抽时间来看望父亲,带来新鲜的水果和营养补品。

看着父亲状态日渐改善,心中对李阿姨充满了感激。

“李阿姨,真的非常感谢您这些年来对我父亲的照顾。”王晓雯真诚地说道。

李阿姨轻轻摆手:“这是我应尽的责任,应该做得好的。”王晓雯握住李阿姨的手,语气坚定:“不,您付出的远超工作要求。

我父亲这几年来的变化有目共睹,他变得开朗,健康,全因您在身边的陪伴。”李阿姨略一笑,没有过多回应。

她心中明白,王教授早已成为了她的亲人。

那个冬天,王晓雯因工作调动即将前往上海。

临走前,她特意探望了父亲,并与李阿姨单独交谈。

“李阿姨,我这次去上海可能要很久才能回来。

父亲的照顾就拜托您了。”王晓雯面露歉意地说道。

李阿姨轻拍她的手:“请您放心,我会细心照顾好王教授的。”王晓雯眼中带着期盼:“我给您涨了工资,也希望您能长久地留下来。”李阿姨笑着摇了摇头:“工资的事不必,住在这里我很舒适,饮食也很好。

更重要的是,王教授对我就如同亲人般,给了我无比温暖。”王晓雯深情地凝视李阿姨,感激之情溢于言表:“谢谢您,李阿姨。”

岁月如梭,转瞬间,李阿姨在王教授家已居住了七年。

七年间,王教授的健康状况时好时坏。

他曾因感冒引发肺炎入院治疗,李阿姨在病床前不离不弃,守护他日夜,为他擦拭身体、按时喂药,直到他康复出院。

王教授有几次因腿脚不便摔倒,李阿姨总是第一时间赶到,细腻地为他处理伤口,陪同他去医院检查。

王教授愈发依赖李阿姨,不仅是在生活上给予照顾,更是精神世界的支柱。

每一个清晨,他都期待着李阿姨细心准备的早餐;每一个夜晚,他都渴望与她一起观赏新闻、下棋或是闲聊。

李阿姨早已把王教授视作自己的家人,她铭记着王教授生活中的每一个重要时刻,为他庆祝生日,陪他度过春节和中秋。

王晓雯因工作原因,每年只能回家一两次。

每次归来,她都惊讶于父亲的状态总比之前更加神采奕奕。

“李阿姨,您真是我爸的福星。”王晓雯由衷地感叹。

李阿姨笑着摆手:“王教授其实很好相处,只是需要陪伴而已。”面对父亲与李阿姨和谐相处的情景,王晓雯在感动的同时,也感到些许失落。

她渐渐意识到,李阿姨在父亲晚年的生活中,扮演了一个她无法替代的角色。

十年悄然流逝。

王教授已是八十四岁,身体依旧健朗,只是行动稍微变得缓慢。

而李阿姨虽已七十,鬓角多了几许白发,但依然精神饱满。

这十年间,他们共同经历了丰富多彩的生活,欣赏春花秋月,度过寒暑,更是迎来了无数个清晨,送走了无数个黄昏。

王教授的书房中,增添了一把专为李阿姨准备的椅子。

每当他埋头于书本或书写时,李阿姨就在一旁静静坐着,或阅读报纸,或织毛衣,或单纯地陪伴他。

有时,王教授会忽然朗读书中的段落并询问李阿姨的见解。

虽然李阿姨没有受过高等教育,但她富有的生活经历与朴素智慧,常常让王教授耳目一新。

两人之间的默契早已超越了语言,眼神、微笑,甚至一次轻叹,都能传达彼此的心思。

王晓雯如今已很少回家,她在上海建立了自己的家庭,并有了孩子。

每次打电话时,她都会关心地问候李阿姨,感谢她对父亲的细心照顾。

“李阿姨,我爸爸有您在身边,我真是放心无比。”王晓雯在电话那头说道。

李阿姨带着温暖的微笑回应:“王教授现在一切都好,您大可不必担心。”

电话挂断后,王教授看向李阿姨,柔声说道:“晓雯对您真的很感激。”

李阿姨轻轻摇头:“这是我应该做的。”

王教授沉默片刻,突然说道:“李阿姨,您知道吗,这些年我一直觉得您就像我的家人。”

李阿姨一愣,随即露出笑容:“我也是这么想的。”

那一瞬间,阳光透过窗户洒落,洒在他们身上,温暖而明亮。

十五年已经过去。

王教授已是八十九岁,身体逐渐走向衰退。

他不得不借助拐杖行走,有时记忆也会出现轻微的混乱。

而李阿姨年届七十五,依然全心全意地照顾王教授的生活起居。

每天清晨,她都会为他准备营养丰富的早餐;晚上散步后,他们一起看电视、聊天,享受彼此的陪伴。

王教授的记忆时常模糊,有时甚至忘记自己刚吃了什么或刚说过什么话。

然而,奇怪的是,他却从未忘记李阿姨的存在。

某天,王教授突兀地问:“李阿姨,您在我家工作多久了?”

李阿姨笑答:“已经十五年了,王教授。”

王教授沉思片刻,感慨道:“真快,一转眼就过去十五年了。”

“是啊,时间飞逝。”李阿姨也感叹。

“您有没有想过要离开?”王教授忽然问道。

李阿姨愣了一下,随即微笑摇头:“没有,我爱这个地方,也已经习惯了和您一起生活。”

王教授点头,眼中流露出一丝欣慰:“那就好,我害怕您会突然离开。”

李阿姨笑着说:“我不会的,除非您赶我走。”

王教授也笑了:“那我可不舍得让您走。”就这样,他们的生活在岁月中静静流淌,如同一条缓缓而行的小溪,不急不缓,却充满了温情与宁静。

第十八个冬天,王教授的健康状况骤然下滑。

他开始频繁咳嗽,食欲全无,甚至无法走出床榻。

李阿姨始终不离左右,细心照料,给他端水送药,扶他翻身,陪他聊天解闷。

王晓雯接到李阿姨的电话,立刻从上海赶回家。

当她看到父亲消瘦的面庞和苍白的脸色时,一阵心痛如刀。

“爸,您感觉怎么样?”王晓雯握住父亲的手,声音哽咽。

王教授微微一笑:“没事,只是年纪大了。

这些日子多亏了李阿姨照顾,不然我恐怕早就不行了。” 王晓雯转头看向李阿姨,只见她的面容憔悴,眼中满是忧虑。

近段时间,她几乎没有好好休息过,始终守候在王教授的床前。

“李阿姨,您也该歇息了。

我来照顾爸爸。”王晓雯关心地说道。

李阿姨摇摇头:“没事,我还能撑着。

王教授这些天睡得不安稳,我得替他守着。” 王晓雯不再坚持,只是默默为李阿姨泡了一杯热茶。

那晚,王教授突然握住李阿姨的手,虚弱地说:“李阿姨,这些年我真的很感激您。” 李阿姨眼中含泪:“别这么说,我们是一家人。” 王教授微微点头,缓缓闭上了眼睛。

次日,医生建议将王教授送往医院。

在那里,他被确诊为肺炎合并心力衰竭,前景并不乐观。

李阿姨和王晓雯轮流守在病床前,寸步不离。

一周后的午夜,王教授在梦中安详地离世。

在最后时刻,他握着李阿姨的手,嘴角挂着一丝宁静的微笑。

李阿姨默默流泪,十八年的陪伴,就此画上句号。

王晓雯心如刀割,但她明白,父亲走得很安详,没有经历太多痛苦,这已是最好的结局。

回到家中,李阿姨开始收拾自己的行李,准备离开这个住了十八年的地方。

王晓雯看着李阿姨忙碌的身影,心中不禁五味杂陈。

李阿姨知道,自己已然成为王教授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,她是他最亲近的亲人之一。

一周后,王教授的后事已经圆满结束。

李阿姨收拾好了她所有的行李,准备回归位于城东、那栋老旧小区的家。

这里住了她整整十八年,承载了无数美好回忆,如今却不得不告别。

在动身前,她站在王教授的书房门前,轻轻抚摸着书架上的书籍和那些精致的摆件,眼底浸满了不舍。

这十八年,她从一个毫无经验的保姆,逐渐融入这个家,成为了王教授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。

如今,一切都将成为过去。

她缓缓合上书房的门,提起行李,踱向大门。

“李阿姨,请等一下!”

王晓雯的声音从背后传来,李阿姨转身,眼中流露出疑惑。

王晓雯手中捏着一个泛黄的信封,满脸复杂地走到李阿姨面前。

“李阿姨,我爸留了话给你。”

李阿姨迟疑地接过信封,手微微颤抖。

接下来,王晓雯所说的第一句话让李阿姨愣住了,她手中的行李袋悄然滑落,震惊与disbelief在她眼中交织。

“李阿姨,我爸说您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之一……”王晓雯接着说道:“在爸去世前的那个晚上,他特意叫我过来,把这封信和一份遗嘱交给我。

他告诉我,除了我,您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。

是您在这十八年带给了他温暖与陪伴的力量。”

李阿姨听着这番话,泪水瞬间夺眶而出。

她从未料到,王教授会在心中为她留下如此深厚的感情。

“他在遗嘱中强调,要将一半的财产留给您,以表达对您无微不至照顾的感激。”王晓雯继续说着,取出一份公证的文件,“这份遗嘱完全合法有效。”

李阿姨连连摇头:“不行,我不能接受。

我照顾王教授是我的工作,也是出于我的心甘情愿,我不能收这笔钱。”

王晓雯握住李阿姨的手,紧切地说道:“李阿姨,这是我爸爸的心意。

他说,如果您拒绝,他在九泉之下也无法安宁。

李阿姨泪如雨下,回忆起与王教授相伴的点滴瞬间,那些欢声笑语与泪水交织,那些温暖和感动,仿佛就在眼前。

“您先看看爸爸的信吧。”王晓雯轻声说道。

李阿姨颤抖着打开信封,取出那张泛黄的信纸。

那是王教授熟悉的字迹,尽管有些颤动,却依旧端正有力。

亲爱的李阿姨:

当你读到这封信的时候,我或许已经不在世间。

心中有太多想对你诉说的话,却不知从何说起。

十八年前,当你第一次踏入我家时,内心是抗拒的。

那时我深陷失去妻子的苦痛,无法自拔,不愿接受任何人的好意与帮助。

然而,你却没有放弃我。

你用你的耐心与善良,一点一滴地温暖了我那冰冷的心。

你的陪伴,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勇气和希望。

还记得那个冬天,你为我做的第一顿盛宴吗?

其实那天是你的生日,但你却选择了沉默。

后来我从晓雯那里得知,那天你放弃了与闺蜜们的聚会,只为了陪着这个脾气古怪的老头子。

你还记得我第一次生病住院时吗?你不眠不休地守护在我的病床旁。

那时我在心里默想,世界上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好人。

这十八年间,你见证了我的生活百态,陪伴我走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。

你不仅是我的保姆,更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朋友与家人。

我知道你可能会拒绝我的遗产安排,但我希望你能够接受。

这不仅仅是为了感谢你,更是我对你的深情寄托。

我希望你能够安享晚年,不再为了生计而辛苦奔波。

如果来生有缘,我希望可以再次与你相遇,不再是雇主与保姆的关系,而是家人,陪伴着你走过余生的每个日子。

最后,请原谅我对你时间的占用,一直让你留在我身边,消耗了你宝贵的十八载光阴。

但我由衷地感激命运让我遇见了你,让我晚年的生活不再孤独与寂寞。

永远感激你的,王立平。

李阿姨读完信,泪水夺眶而出。

她从未想过在王教授心中,她竟然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。

王晓雯轻轻拍了拍李阿姨的肩膀,柔声说道:“李阿姨,爸爸真的希望您能接受这份心意。

这些年来,您对他的照顾与陪伴,金钱无法估量。

然而,爸爸仍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他的感激与爱。”

李阿姨擦干了泪水,凝视着王晓雯:“晓雯,我实在不能接受这笔钱,数目太大了。”

王晓雯摇了摇头,坚定地说:“李阿姨,这不仅是爸爸的心意,也是我的心意。

这十八年来,有您在身边,我才能安心工作,不必时时担心爸爸的状况。

您对我们家的付出,远超出一名保姆的职责。

请您务必接受这份心意。”

李阿姨沉吟了许久,终于轻轻点头道:“我会接受一部分,但这并非出于金钱的考虑,而是出于对王教授心意的尊重。”

王晓雯露出了释然的笑容:“谢谢您,李阿姨。

如果爸爸在天上看到,一定会非常高兴。”

一个月后,李阿姨搬进了一套位于城南的小区。

这是一处两室一厅的温馨居所,阳光充盈,环境宁静,距离王教授的家也并不遥远。

这套房子是用王教授留给她的一部分钱购得的。

李阿姨本不想接受如此之多,但王晓雯坚持认为,这是父亲情感的体现,必须得到尊重。

李阿姨的生活开始变得平稳而从容。

她不再为生计忧心忡忡,能够安心享受晚年的时光。

然而,她并未因此放松,反而更加充实地安排着每一天。

她开始积极参与社区活动,结识新朋友,学习新的技能。

她甚至报名参加了老年大学的课程,学习绘画和音乐。

王晓雯常常来看望她,带着自己的孩子一同前来。

李阿姨对这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十分喜爱,令她想起年轻时的王教授,眉目间流露出相似的气质。

偶尔,李阿姨会去王教授的墓前静坐,带上一束他生前最爱的白菊花,静静与他“交流”。

“王教授,今日我学会了画梅花,老师说我很有天赋!”

“王教授,晓雯的孩子背唐诗了,背得非常流利!”

“王教授,我路过以前常去的那家面馆,它依旧在,味道没有变。”

每次“聊天”之后,李阿姨都会擦去泪水,带着微笑离开。

她深知,王教授始终在心中,从未离开过她。

这份情感已超越生死,成为她生命中最为珍贵的财富。

三年后的某天,李阿姨收到了一封来自海外的信件。

这封信是王晓雯寄来的,打开信封,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家庭照片和一封温暖的信。

照片中,王晓雯和她的家人在一个美丽的花园里,笑得无比灿烂。

信中写道:

“亲爱的李阿姨:

您最近过得还好吗?我们一家已经在美国安顿下来了,一切都很顺利。

小明非常喜欢这里的学校,我和丈夫的工作也都在正轨上。

唯一的遗憾是不能常回国来看您。

但请您放心,我们会定期保持联系,并会安排时间回来探望您。

附上一张我们的近照,希望您看到后能感受到我们的思念。

爸爸已离世三年,但我常在梦中见到他,梦里的他安详而幸福,仿佛生前有您陪伴的日子一样。

李阿姨,您是我的第二个母亲,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。

无论我们相隔多远,我的心始终与您同在。

祝愿您健康长寿,常常微笑。

爱您的,晓雯”

读完信,李阿姨轻轻抚摸着那张照片,泪水在眼中盈盈而生。

这一刹那,她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和满足。

即便王教授已离开三年,他留给她的,不仅是生活的安稳,更是精神的丰盈。

李阿姨小心翼翼地将照片和信放入一个精致的盒子中,那里还有王教授生前赠予她的钢笔、一块手帕,以及那封令她泪流不止的遗书,这些都是她心中最珍贵的宝藏。

阳光透过窗帘洒落在她的身上,温暖而明亮。

她轻轻站起,步履轻盈地走到阳台边,目光投向远处的街道与树木。

城市的喧嚣仿佛与她无关,她的世界依然安静而美丽。

晚饭过后,李阿姨像往常那样去公园散步。

公园里的老人们都熟悉她,知道她曾倾尽十八年心力照顾一位大学教授。

有人对她如今的生活心生羡慕,有人惊叹她与王教授之间那份纯真的情感,还有人对她那份如一日的奉献表示深深的敬意。

然而,李阿姨从未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。

在她心中,那十八年是生命中最充实、最美好的时光,既不后悔,也没有遗憾。

走出公园,李阿姨心中忽然涌起一股冲动,想去看看王教授的旧居。

那栋房子已经尘封,但她时常会漫步于附近,似乎这样的方式能够让王教授的身影在她心中重现。

站在这座熟悉的建筑前,往昔的记忆如潮水般泛滥。

那些平静的日子,那些微小的细节,那些温暖的笑容与偶尔的争执,所有的一切都如此生动,恍如时光从未流逝。

李阿姨深深吸了一口气,转身踏上归途。

她明白,生活仍需向前,而王教授希望她能安然地活下去。

回到家中,李阿姨给王晓雯写了一封信,将自己的近况以及对她和家人的思念与祝福倾诉于纸上。

信落下的那一刻,她心中涌起一种宁静的满足感。

五年后,李阿姨已年迈八十三岁。

尽管岁月在她的脸上刻下了痕迹,她的生活依然规律而充实。

每天清晨,李阿姨都会到社区的小广场,与其他老人一同练习太极;到了上午,她便会前往老年大学,继续她的绘画课程。

下午的时光,她会在家中翻阅书籍,或者去附近的图书馆借几本新书;而到了傍晚,她必定会准时收看新闻和一些文艺节目。

她的家中墙面上悬挂着自己创作的画作,其中多幅都是王教授的肖像。

尽管画技并不算精湛,但每一笔都倾注了深厚的情感与无尽的思念。

某天,李阿姨突然接到王晓雯的来电,得知她和家人计划回国探亲,并想来看望自己。

李阿姨喜出望外,立刻开始忙碌起来,打扫房屋、准备食材、策划行程。

她希望能为王晓雯一家留下美好的回忆。

见面那天,王晓雯的儿子已经成长为一个阳光帅气的小伙子,与她心中记忆中那个小男孩截然不同。

然而,他的眉眼依旧流露出王教授的影子,令李阿姨忍不住湿润了眼眶。

王晓雯紧紧将李阿姨拥入怀中,感情充沛地说道:“李阿姨,我太想您了。”

“我也很想你们。”李阿姨轻拍着她的背,温柔问道,“你们最近过得好吗?”

“很好,只是太挂念您和爸爸了。”王晓雯的声音有些哽咽。

那晚,他们共享了一顿丰盛的晚餐,聊了许多心里话。

王晓雯的儿子依依不舍地请李阿姨讲述他外公的故事,李阿姨缓缓讲述,眼中流露着无限的怀念与温暖。

临别之际,王晓雯深情地对李阿姨说道:“李阿姨,感谢您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”

因为有您,爸爸的晚年得以无比幸福;因为有您,我们全家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与陪伴。

李阿姨轻轻一笑,摇头说:“不必感谢我,我反而应该感激你们,是你们让我这一生都不再感到孤独。”

送走王晓雯一家的身影后,李阿姨独自站在窗前,注视着满天星斗。

她明白,无论身在何方,无论生死如何,她与王教授和王晓雯一家之间的情感纽带将永远牢不可破。

这便是生命的礼赞,这便是岁月的恩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