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苏工龄39年,养老金“逆袭”:高额退休金背后的启示与思考

 58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07-29 16:00

一提到江苏的养老金,网上总有不少吐槽,说什么“垫底”“低得离谱”。可真要细究起来,还真不是那么回事。最近常州一位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核定表在网络上火了:他整整缴了39年零3个月养老保险,缴费指数拉满3.0,个人账户里攒下48万,最终每月能领到11124元。这数字搁谁身上都得咂摸咂摸——这哪是垫底,这分明是让人羡慕的天花板水平!

说到底,这份高额养老金靠的是啥?一句话总结:时间+坚持+实力。首先,人家近40年的工龄,不是一朝一夕混出来的;其次,每年都按最高标准交钱,这种自律和长远眼光,可不是随便哪个打工人都有勇气做到;再加上个人账户厚实,自然水涨船高。

其实,“江苏养老金低”的说法也有点以偏概全。确实,有些地区、部分群体因为历史原因或经济发展不均衡,导致退休金不尽如人意。但像常州这位老哥这样长期稳定、高标准参保的人,也是真实存在且数量不少。他们用几十年的辛勤工作和持续缴纳,为自己换来了安稳晚年。这说明一个道理:社会保障制度虽有普惠属性,但最终还是讲究“多劳多得、多缴多得”。

拿我身边几个同事举例,小李刚进厂那会儿嫌工资少,每次社保都是能省则省,如今快退休了,看着账上的数字直叹气:“早知道当初就该狠心点!”反观老王,从来都是一步一个脚印,坚持足额缴纳,现在不仅自己安心,还成了年轻人的榜样。有时候,我们总爱抱怨政策不给力,却忽略了自身选择的重要性。

当然,高额养老金也并非人人可及。不同行业、不同岗位、不同城市之间差距客观存在。如果只盯着个别案例唱赞歌,那也是片面乐观。但反过来说,把个别现象无限放大成全局危机,也未免太过焦虑。当下更需要的是理性看待问题,多想想怎么让更多普通劳动者分享到制度红利,而不是陷入无休止的口水战。

要让更多人拥有体面的养老生活,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:

第一,加强社保宣传教育,让大家明白“早规划、多积累”的重要性,不要等临近退休才后悔莫及。

第二,对低收入群体给予适度补贴或灵活参保渠道,让他们也能搭上社会保障快车。

第三,加大对中小企业和新兴行业从业者的政策扶持,让流动就业人员同样享受公平待遇。

归根结底,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,都应为未来做长远打算。今天你为养老存下的一分一厘,将来都会变成守护幸福晚年的坚强后盾。

看到常州这份核定表,你是不是还愿意继续调侃江苏垫底?或者问问自己,是不是该早点行动,为自己的将来添把安全锁?毕竟,到头来,“靠天吃饭”终究比不上踏踏实实攒下一笔属于自己的养老本钱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