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国中将,王铮。
或许很多人都不了解这位将军,但这位将军在无线电台上的造诣,曾被誉为是红军的“千里眼和顺风耳”。
王铮
今天就来了解一下这位将军……
“七七事变”后,抗日的烽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燃遍了整个神州大地。
蒋介石奉行消极抗日,积极对付共产党的政策,为了实现党中央对各根据地和游击区的统一指挥,所以发展无线电台成为了重中之重的任务。
1939年,冬天。
一天上午,在无线电台上造诣颇深的王铮,找到了教育股长王进和出版股长林风,王铮之所以找这两位同志,主要是为了:
办刊。
王铮认为,想要发展无线电台,那就需要交流前方和后方的经验,这样才能使通信人员更好的掌握手中的武器,而办理一个刊物,就是联系彼此的媒介。
王铮
在大家的商议下,这个刊物决定被取名为:
《通信战士》。
王铮亲自担任编委会主任一职,负责开始筹备办刊的相关工作,当时延安出版的一些刊物军报,都有毛主席的题字或者题词,这样也是为宣传刊物,起到了非常有利的作用。
于是,王铮也希望能够请毛主席为刚刚创办的刊物《通信战士》题字题词,于是王铮联合其他同志,联名写信给毛主席,信中说道:
“我们决定办一个刊物,名字就叫《通信战士》,请您为我们题写刊名,并最好写一个简短的发刊词。”
随后,王铮将这封信送到了中央军委,交由毛主席。
大约10几天后,王铮终于收到了毛主席的回信,信中,毛主席说道:
“我工作忙,发刊词没有时间写了,祝你们好好地办下去,只写几个字,供选用。”
毛主席
随着信来的,还有3张32开大小的毛边纸,王铮小心翼翼的打开,有毛主席的亲自题书,写了3幅不同的“通信战士”,每一个字都是那样的铿锵有力,王铮很是喜欢。
但看着毛主席的回信,王铮也叹了口气,表示自己太后悔了,之所以后悔,是因为在回信上,毛主席说“没时间写发刊词了”,王铮觉得自己应该把请求毛主席写发刊词的话删掉,毛主席已经这样忙了,不应该再给毛主席增添负担了。
很快,王铮与其他同志们带着毛主席手书的“通信战士”四个字,精心地按比例做了缩版,刻成了木制印章,接着还买来了油印机。油墨之类的东西。
没有得到毛主席亲自书写的发刊词,王铮觉得有点遗憾。于是王铮亲自起草了发刊词:
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,一点一滴的实际工作,争取革命的最后胜利。
1940年元旦,《通信战士》创刊号作为庆祝新年的礼物,以毛主席亲自题写的刊名套红,正式出版了。
王铮
果然,在王铮的努力下,刊物发行的非常好,越办越红火,群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,这意味着普及的基础上也提高了,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了抗日队伍当中。
看到刊物办的这样好,毛主席也十分的高兴,亲自为王铮以及其他创刊人员题词,称赞大家:
“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。”
这是多么高的称赞啊,王铮觉得能得到毛主席如此称赞,荣幸极了,王铮希望,能够继续为党和人民多做些工作。
1941年,开始。
日军忽然对抗日根据地发起了猛烈的扫荡和反扑,国民党也落井下石,对八路军断绝了粮饷,企图封死八路军,饿死八路军,采购和通信器材也日益困难,与外界隔绝,意味着将会灭亡。
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,毛主席提出了三大号召:
自力更生,自己动手,生产自给。
毛主席
接着,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展开了,到处都是开荒种地的生产景象,毛主席和朱老总等等中央领导人也亲自下地参加劳动,任弼时也参加了纺车生产,延安再次欣欣向荣起来。
王铮深受毛主席鼓舞,既然通信器材被断绝,那么他就来自制通信器材。
随后,王铮下令工作人员,四处收集各种元件器件,把破飞机、旧汽车、旧铁轨……,但凡是能用的金属制品,王铮全都要。
为了制造出通信元件器件,王铮亲自深入工厂,带领着大家一起生产,困难,是无法想象的,但就是如此艰难,王铮依然率领众人制造出了所需要的大部分元器件。
在王铮的领导下,延安通信材料厂成功的制造出以下元器件:
可变电容器,可变电阻器,波段开关电阻……
在王铮率领生产元器件一年后,已经能够顺利成批成产出5瓦、15瓦、50瓦、500瓦等等无线电收发通信机和永磁式有线电话交换机了。
王铮率领生产的设备,有效的保障了在封锁期间,党中央、中央军委与全军联络的需要,使得成功供应给各个敌后抗日根据地。
王铮
也是因为这一显著成绩,中央决定举办通信器材展览会。
7月7日,王铮带着自制的收发报机,来到了毛主席的住地杨家岭,向毛主席与朱老总等人汇报工作。
听完王铮的汇报,毛主席和朱老总十分的高兴,尤其是毛主席,当即决定亲自为材料厂题词。
接着,毛主席题词送给了王铮,题词如下:
“发展创造力,任何困难可以克服,通信材料的自制就是证明。”
朱老总看到毛主席亲自题词,也来了兴趣,也当即亲自题词送给王铮:
“努力进行交通战,建设自己的交通,破坏敌人的交通。”
朱老总所说的交通站,就是通信交通。就如地下党的隐秘战线和红色战线,虽然不是前方战场的拼刺刀,但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。
左一为王铮
随着局势发展,王铮也不甘抱着原有成绩躺在功劳簿上,决定不断前进,继续为党为全军制造出更加先进的设备。
1942年,春。
一天下午,王铮来到了通信材料厂视察,这次前来,除了是视察材料厂的工作进展,王铮还带来了一个任务。
原来就在前不久,在华北战场上,前线部队胜利后,成功从日军敌人的手里缴纳了一部小型的手摇发电机。
王铮机缘巧合下,得到了这部小型的手摇发电机,在简单研究过后,王铮非常的高兴,于是亲自带来材料厂,交给大家一个任务:
用3个月,让这样的机器从我们的材料厂诞生。
这部小型的手摇发电机,元器件的质量是非常上等的,虽然延安材料厂的制造能力不弱,但是制造出如此上等的元器件,按现有技术条件还是很艰难的。
但是,关关难过关关过。
王铮
王铮,再一次率领众人投入到攻坚战中,开始了试制,按照这部小型的手摇发电机的构架,开始模仿生产,在模仿中,学习内有原理。